近代包裝的誕生及沿革
原始意義上的包裝設計,其功能主要包含兩個內容:保護及容納物品。時代的變革,歷史的演進,不斷賦予包裝新的內容。包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,如原始人用貝殼、葫蘆瓢喝水,用蘆葦葉、芭蕉葉、竹筒包存食物,用野獸皮搬運物品等,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,使之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這些原始包裝發展到后來,慢慢被陶器、麻布袋、紙袋、銅器皿、鐵器皿所代替。這一時期,包裝主要用來貯存和保護產品,方便搬運,可稱為包裝發展的第一階段。隨著時間的發展,生活水準的提升,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,社會商品的交易面不斷擴大,市場范圍從一村一縣擴展至全世界。尤其是18世紀“工業革命”以來,生產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,大量生產、消費的經濟模式由此產生,產品成本大幅度下降,形成廣大的消費市場。包裝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,大量的流通包裝隨之產生。1890年,美國發明了第一臺瓦楞紙板制造機:1894年,美國首度將“瓦楞紙板”制成“瓦楞紙箱”,并在運輸包裝上應用,為運輸包裝的革新作出了貢獻。然而,直至19世紀末,產品包裝的意義仍集中在“保護商品”這一主題上。
20世紀初,英國和美國的消費市場起了新的變化,消費形態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,供大于求的現象使商品競爭更趨激烈,而商品的包裝則成為這場競爭的利器,形成了新的售賣形式和包裝形態。
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,一系列包裝新材料得以發明,零售自助超市產生,再加上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,企業欲立足市場,必須重視買方市場的意愿,于是使用保護與促銷雙重功能的包裝勢在必行。
1942年,出現第一個自我服務商店,由于自我服務商店(即超級市場的雛型),銷售方式具有快捷、方便、節省人力,使消費者能自由自在地購物,不受售貨員的冷遇和不感到拘束等優點,到1950年就發展到500多個。1950年~1960年的10年,是從柜臺服務銷售方式到自我服務銷售方式過渡的1O年,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復蘇、不斷發展的10年。隨著經濟發展,60年代是高消費的年代,人們在生活中一切以“大”為榮,房子要大,汽車要大,甚至連褲腳也要大。自我銷售商店發展成為大型自我服務商店,商場一般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,稱為超級市場。到70年代,超級市場繼續發展擴大規模,這些發展又給包裝賦予了新的功能和使命。
在今天的國際市場中,食品包裝設計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和不可缺少的銷售工具,商品“自我推銷”的形式,促使一切商品充分講究包裝的效果,包裝更成為促進銷售的重要媒體和在競爭中決定勝負的關鍵。
本文圖片摘自網絡,非本公司作品,非商業用途,此處僅供分享與欣賞佳作,并配合文字了解該類包裝的特點與用途。
文章內容由本公司收集并編輯,不完全代表本公司觀點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